111111珠頸斑鳩

2011113009:00

今天100芬媽媽要為大家介紹一種都市鳥



珠頸斑鳩


鳥名 斑頸鳩 科目:鳩鴿科

學名 Streptopelia chinensis

英名 Spooted-necked Dove
 
俗名 珠頸斑鳩、斑鳩、斑甲(閩南語)、布鴣仔(客家語)
 
特徵 體長30公分,嘴暗褐色,腳紅色,面額頭頂鼠灰色,

頸側至後頸黑色有白斑點如珍珠,背灰色,尾羽深褐色,

末端白斑點,胸腹淡紫色。
 
習性 凡平地、淺山樹林、菜園及城鎮公園、校園等普遍易見,

常成對地面覓食,喜食雀榕果實。

警覺性高,受驚急飛時,鼓翼聲大。

台灣特有亞種,石門水庫普遍可見。

鳴叫 發出低沈似「咕、咕咕-咕」聲音,重覆不斷。





珠頸斑鳩通常為一夫一妻制,一年繁殖一次,繁殖期為5-7月,

通常由雄鳥尋找合適的地方,再帶雌鳥去選,

選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的地方,築巢是一起築的;

但也可能「鵲巢鳩佔」,佔用之前其他珠頸斑鳩或其他鳥類的巢。

珠頸斑鳩一次生兩顆白色的蛋,前後大約差一兩天。

約兩星期後,小斑鳩就會同一天破蛋而出。

孵蛋、養育小斑鳩則是由雄鳥和雌鳥輪流照料,餵食它們鴿乳。

再過約三星期,小斑鳩就必須離巢。




大多生兩粒

我幫牠取名大斑




我幫牠取名小斑



脫換胎毛




斑媽媽的餵食秀



兩周後可活潑的很



試飛囉~

爸爸還在一旁傳授技術呢

100芬的家真是最佳的孕育場所

讓鳥類自然繁殖來來去去


老人家常說


福地福人居


在100芬的家


可是福地福鳥居呢


斑鳩們似乎會好康到相報


接二連三的在100芬家的陽台


孕育下ㄧ代


孩子們也從中觀察到鳥媽媽護鳥的偉大


記得國中時


司馬中原的火鷓鴣鳥


上網查詢之後

這才發現是班鳩中的一種

就是傳說中的火鷓鴣鳥

火鷓鴣鳥的衣裳是用春天黃昏的雲剪裁的,


深深淺淺的紫紅色,帶著一層層的斑紋。


牠的形狀像鴿樓上飼養的鴿子,只是比家鴿小一些,


看樣子,遠比家鴿精靈。牠的喙子泛著帶紫的亮紅色,眼也是,爪也是。


有人管牠叫野鴿子,而我們做孩子的,都管牠叫七姑姑。



七姑姑,這名字是由牠的叫聲來的。



在春天,滿眼的柔綠鋪著地,也洗亮了天,群樹的綠蔭是一片油漆未乾的畫。


這裡那裡,分不清有多少種鳥雀在喧噪,在歌唱,在嘲嘲喳喳地私語;


其中只有一種鳥的聲音是最特出的,那就是火鷓鴣。


牠的鳴聲並不嘹亮,卻是出乎意外地徐緩低沉,總是那麼迷離,


那麼柔軟,彷彿多飲了春光,發為醺鳴,


你分不清牠們究竟是唱出了快樂,還是唱出了哀愁?



一聲遞一聲的,七—姑—居,苦……,七—姑—姑—,苦……。


那是牠們世代相傳,一成不變的調子,從古遠的日子起始,就這麼永生永世地唱下去,


彷彿也有些歡樂,也帶些哀愁;正像那一野春天給人的感受一樣。

多霧的春晨,東天剛泛一些兒白,那樣的鳴聲便或高或低、或遠或近地流過來,


透過蒼黃的紙窗,流進每一家低矮的茅舍,滴進人初醒的矇矓意識中,


化成一股煙霧;或是如雲如絮地托起人的殘夢,在一片迷離幻境中蕩漾飄遊。


你不知那聲音是來自地下,還是來自天上?

傳說火鷓鴣是一種心慈的鳥,在古老的年代裡,眼見著一個人稱七姑姑的老婆婆,


孤苦無依,病死在頹圮的茅屋裡,就覺得世上缺少愛心和同情。


牠們飛出巢,到處唱著「七姑姑—苦」,藉以告訴人們去埋葬那位老婆婆。


牠們這樣一代一代地啼過幾千幾百年,日後還會這樣啼下去的。很傻的鳥兒,可不是?


但當我初聽這傳說時,我曾經為那把無人收葬的白骨哭泣過,


因而我知道火鷓鴣的兩眼為何總是紅紅的。


初聽火鷓鴣的啼叫,原來在心裡多了一股軟甜甜的感覺;


聽了這傳說之後,便覺得有些沉沉的愁了。



無力去收葬千百年前的骸骨,總該抓把糧食撒在林邊,餵一餵這些癡心的啼鳥罷!


在鄉野的鳥的世界裡,火鷓鴣是最得人關注的,因為人人在做孩子的當口,都聽過那段故事。



也許從那事發生後,火鷓鴣就不再像馴鴿似地信靠人類了;


只要有一個人影兒落在牠們的眼裡,牠們就展翅飛遁到遠處去,驚疑懼怯,不敢落下來就食。



我曾匿伏在林裡,看見牠們落在撒糧地方,輕靈地掀尾跳動著,


或是緩緩地踱步,一隻、兩隻……,無論幾隻聚在一起,牠們都是相親,


和睦的,不像麻雀那樣吱喳地爭吵,烏鴉那樣粗野地張口啄架。


牠們是天上落下來的,一朵一朵小小的祥雲。

事隔20年才體會到課文中的點點涵意


原來~


在100芬的家每天都有祥雲地降臨~每天也都聽的白頭翁斑鳩的鳥叫聲


最自然的聲聲不息


當然


也有討厭的鳥屎



兒子的自然功課


居然也能派上用場


對孩子來說


真的是輕而易舉

也給孩子一個很自然的童年回憶呢~~